四川信息港  社会新闻

 

东坝镇打鼓山村探索出脱贫攻坚新模式
 
近年来,南部县把加强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抓实干、持续发力,确保抓党建促脱贫政策落地、任务落实,实现了党建工作与扶贫攻坚的双轮驱动、互促双赢。

东坝镇打鼓山村探索出的“三带三联建三园” 脱贫攻坚模式是南部县党建助力脱贫的一个样本。 这是怎样的一种模式呢?5月2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三带荒地荒山变身产业园

日前,记者走进打鼓山村看到,平坦的村道公路两旁,一幢幢民居修葺一新,一条条水渠连接池塘。柑橘产业园内,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劳作, 田园里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要在以前, 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打鼓山村党支部书记赵全勇说,2014年前,打鼓山村贫穷落后,村里连一条村道公路都没有。

2014年,县委组织部选派的“第一书记”来到该村,多次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召开会议,结合村情实际,商讨、编制精准扶贫措施,确定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2014年9月,在帮扶单位、村“两委”以及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 该村成功招引业主, 流转了5个村民小组的土地,成立了国凯海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调形整理。同时,该村确立了“党支部带企业进村、党员带群众进组、 群众带土地入园” 的发展思路,召开群众大会、坝坝会、广播会,鼓励群众规模栽植柑橘树。

“最初,我并不打算加入合作社,也不想搞什么产业,不是因为穷惯了、穷怕了,而是担心村干部瞎指挥。”打鼓山村贫困户谯中修说,当时的他“有想法、没办法”,他认为农民如果不在土地里刨粮食就是不务正业。但当看到村里的产业、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党员干部忙着跑前跑后想办法、做工作时,他彻底改变了看法。
 
三联走出规模化发展之路

建起柑橘产业园后, 该村党支部又集思广益,计划建立以打鼓山村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子的脱贫奔康产业园, 带动地域相邻、 产业趋同的周边村走规模化发展之路。赵全勇说,在东坝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 该村召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商议后决定, 建立了以“党支部联建、产业连片、项目连抓”为格局的“党组织+产业+项目”发展措施。

2017年春节期间, 打鼓山村党支部的党员们趁着大多数村民返乡在家的时机,组成义务宣讲团,到邻村彭家堰村进行义务宣传,号召村民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今年3月,彭家堰村的土地完成流转, 泥土香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正式成立,两个合作社实现了抱团发展。

为让产业优势发挥出“1+1>2”的效果,该村“两委”在总结与彭家堰村成功联合的经验后,主动谋划、积极探索,与周边另外5个村开展对接,建立起了涵盖7个村的产业联合党支部, 通过以强带弱、组团推进、打包整治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了“连片带动、整体推进”的规模化发展格局。

为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在县农牧业局帮助下, 打鼓山村成功引进新星果品有限公司,将7个村的土地连片,统一流转到打鼓山村柑橘合作社,实施规模建园、集中管理、机械化耕种,建成面积达2万余亩的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吸纳群众1916户、7316人参与入股、进园务工。

三园让村民看到致富希望

如今,村里建设了脱贫奔康(柑橘)产业园,规模栽种“春见”、“不知火”等品种的柑橘树3500余亩,让村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目前已依托产业园,成功建立了帮助贫困群众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的‘就业园’。”赵全勇告诉记者,新星果品有限公司为帮助不能外出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每年提供一些岗位,优先吸纳有劳动力的贫困群众入园务工。目前,该镇7个村的800多名贫困群众入园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超过6000元。

针对无劳动力与外出贫困户,产业联合党支部实行“托管园”模式。贫困户可用产业发展周转金,从合作社返租1亩果园, 实行合作社代管。“进入生产期后,农户、合作社实行‘五五’分成,贫困户可获纯利4500元。”赵全勇说。

“针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推行‘创业园’模式。”赵全勇介绍,为帮助贫困户实现收益最大化,产业联合党支部牵头,组织在家贫困户从合作社返租1亩以上的果园,并按每亩2000元标准补助, 支持其独立自主经营,合作社统一提供技术指导、产品统购包销。预计在盛产期,每亩可帮助贫困户收入9000元的纯利润。 产业联合党支部还鼓励充分利用林下空地,开展套种蔬菜、花生等作物以及发展林下养殖,帮助每亩年均增收1500元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