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社会新闻

 

梅鹏在工作中
他,一个1989年出生的大男孩,从小生活在城市。而今,这位27岁却有着6年党龄的都市大男孩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融入到乐山市首批“千名干部人才”驻村帮扶的脱贫攻坚工作中,驻扎彝区,成为马边彝族自治县大竹堡乡白岩湾村的一名驻村第一书记。他就是梅鹏,乐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张公桥执法大队科员、机关团委副书记。

从一名普通执法人员到第一书记
 
2012年6月,从成都理工大学毕业的梅鹏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而是回到乐山,回到父母身边。2013年4月,梅鹏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被录用为一名国家公务员,成了一名城管人。“人品端正、勤奋好学、积极向上、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凡是带过他的领导、与他共过事的同事都会给他这样的评价。2015年8月,在报名参加脱贫攻坚工作的几位同志中,经过挑选,领导把这个任务和重担交给了梅鹏。“从来没有在农村待过,这次到马边白岩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对自己来说,不仅是锻炼,更重要的是如何让村民尽快脱贫致富,担子不轻,责任不小,一定不负领导重望”。带着领导的信任,梅鹏接过“脱贫攻坚工作组”的红旗,并把这面印有党徽的红旗挂在白岩湾村的办公室,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不忘出征前的誓言。
 
“我要做个真正的彝族小伙儿”
 
梅鹏从来没有到过彝区,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白岩湾村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陌生和新鲜的。白岩湾村是一个纯彝族聚集村,辖4个村小组,全村有266户1326人,其中贫困户67户,248人,属省定贫困村。领导的嘱托,村民的期待,让这个城里娃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可梅鹏作为一名汉族小伙儿,要如何做才能融入这个纯彝族聚集村,怎样得到彝族乡亲们的认可,这是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要融入就需要改变自己,“我要做个真正的彝族小伙儿”,梅鹏心里暗下决心。首先得有个彝族名字,梅鹏请村支部书记阿巫佐石给自己取一个彝族名字,商量再三,取名为阿巫彝布。因为“彝布”在彝语里有幸福圆满、富裕小康的美好寓意,他希望能把年轻人的朝气和创新精神带给这个村,带给村里的人,让他们过上“彝布生活”。
 
可是一个彝族名字远远不够,为了让乡亲们接受他这个“外来人”,梅鹏主动学习了解彝族文化和风俗,试着说简单的彝族话,穿彝族服饰,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慢慢融入彝家生活,使彝族老乡接受他,认可他。而在与乡亲们的接触交流中,梅鹏也耐心听取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想方设法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立即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也作好记录,及时上报、协调;不能解决的也做好沟通解释工作,做到“知其忧,解其困”。村里的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彝布书记”,孩子们也叫他“彝布哥哥”,逐渐地把他当作了“自己人”。
 
要办实事才能获得乡亲们的信任
 
但完完全全获得彝族老乡的信任又谈何容易?得真正地为他们做事,做对他们生活有益的事。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梅鹏把建设“四好村”作为工作指南和目标。为了让乡亲们住上好房子,他与村组干部一道走遍了全村的每个角落,实地勘查、宣传政策、解释答疑,为76户老乡建起了彝家新寨;为了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他极力争取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发放了1145只羊,成立了金岩山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联合马边金鸿农业公司,助力打造“公司+专合社+农户”发展模式;为了让乡亲们养成好习惯,梅鹏还积极向派员单位领导汇报,修桥、修水沟、修广场,还争取到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带领乡亲们改善环境卫生情况,转变生产生活习惯,打造属于他们的美丽村庄;为了让乡亲们形成好风气,他联系爱心企业捐赠电脑,开办网络教学室,对全村人开放,培训电脑和上网。
 
村里贫困户吉除阿立想要大规模养猪,找到梅鹏了解能不能用电脑学习养猪。梅鹏把他拉到电脑室,教会了他使用电脑上网。在网上,阿立学到很多养猪的新观念、新方法。同时,梅鹏还向他介绍了农村淘宝、网络众筹等新兴事物。现在,通过网络学习知识,老乡们的生产和生活已经慢慢得到提高。
 
“扶贫七色卡”探索破解“等靠要”
 
在扶贫工作的一线,个别贫困户总有着“等靠要”的思想,他们觉得脱贫是政府的事,扶贫是扶贫干部的事,贫困能得到更多实惠,脱贫了还得靠自个儿,造成“扶贫干部下力气,贫困群众两手闲”的尴尬情况。为了打破这个局面,梅鹏根据自己扶贫工作经验,经过多方听取意见,在帮扶村探索试点开展“扶贫七色卡”和“扶贫工分”活动,推出热心发展、劳动素质、产业进步、环境卫生、教育投入、主动作为及特殊贡献方面的“七色卡”,成立第一书记、村组干部、村民(党员)代表组成的考评组,根据贫困户在不同方面的努力,授予他们相应颜色的卡片,并根据评分标准给予对应“扶贫工分”,工分定期统计公示,排名靠前的优先进行产业项目帮扶。
 
贫困户耍妈大石在初次测评时得了3张卡,记6分,显得有些失落。梅鹏便鼓励他,刚开始七色卡少,工分低也没关系,按着要求做就是进步,就是脱贫奔康的过程。七色卡、工分采取及时授卡评分,动态管理跟踪的方式,加大力度宣传引导贫困户对照七色卡各项目进行生产生活,培养贫困人口的良性竞争意识,提升贫困人口致富脱贫的内生动力,进一步为其树立扶贫主人翁意识,从而变“等靠要”为“思谋干”。
 
产业发展要“迎新不辞旧”
 
一直以来,梅鹏都向村组干部和乡亲们灌输这样的观念:总有一天,驻村帮扶工作组和第一书记会任满离开,那时候,村子发展和乡亲们生活能靠谁?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地方的发展,需要资金、政策、技术,但最需要的是什么?是人才,是肯干、会干、能干的本地村民。对此,梅鹏探索开展了“1+2+3”人才育成计划,就是带好一支村组干部队伍;抓好外出务工(就学)返乡的青壮年和有威望、热心村子发展的“老毛书”(老年人)“新旧”产业发展两类人;帮扶好小学生、失学儿童、在校大学生三类彝区教育重点群体。
 
产业发展要“迎新不辞旧”。梅鹏积极收集、了解本村村民中,特别是贫困户中曾经外出打工或大学毕业后的返乡青年,作为产业发展的“尖兵”,这是人才“迎新”。该类人员相比其他村民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观念意识较为开放,教育程度较高或者社会阅历较丰富,考虑问题比较客观、全面;二是自力更生精神更强,通过在外经历的积累,对生活水平有一定要求,改变生活现状的愿望强烈;三是具备一定学习专研能力,现代化农业需要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农户。同时,他也在走村入户过程中,积极找寻、接触各村民小组中资格较老、威望较高、热心当地发展的中老年村民,作为产业发展的“后援”,这是人才“不辞旧”。该类人员的优势在于:彝族风俗尊老敬老,且各家支的老辈威望较高,在发动村民、管理村民方面各有办法。一年来,梅鹏通过了解考察返乡青壮年,确定了阿洛木干、吉除阿立、碾面大拉等13人作为产业大户潜力人才,确定李拉根、使乙石子、李里格虎等7名老前辈作为发展顾问,逐渐壮大产业发展队伍,为进一步实施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邀请农牧业专家,召集以上潜力人才和发展顾问召开“问计于民”座谈会,群策群力,发动老乡,为村组谋划产业发展出路。会议效果良好,初步讨论了牧羊养殖,生态肉猪养殖,魔芋种植等项目,专家也为村民解答了很多农牧业方面的“疑难杂症”,村民们都非常乐意参加这样的座谈会。
 
启智课堂播下希望种子
 
在平时的工作中,梅鹏发现,生活在这些贫困山区,方方面面落后于城市的彝区孩子,他们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没见过大山外的精彩世界,更别说主动提升自己,开拓视野了。反复思考准备后,梅鹏决定每月不定时地在学校开办第一书记启智课堂。在课堂上,梅鹏带领孩子们大声地做自我介绍,给他们讲大山外面的世界和彝族文化故事,做一些小手工,用画笔描绘自己的理想,课后走路送家最远的学生回去。乐山市城管局的团员们也一对一地给小朋友们写信、送小礼物,鼓励他们学好知识,改变命运。对于失学儿童,梅鹏建立工作台账,逐一入户劝导返校,帮他们解决教育费用、学习教材等,还用课余时间帮他们补习功课。对村里7名在读大学、职高的学生,梅鹏每月给他们打电话,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尽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其中有一个叫啥妈阿曲的女孩就读于乐山卫校,她是个很有想法的女生,梅鹏问阿曲毕业后是否愿意回来?她说:“彝布哥哥,城市再好也不是自己的家乡,我有一个梦想,希望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能富裕起来,希望村里的乡亲和后代不要再挣扎在贫困线上。”梅鹏告诉阿曲,这也是他的梦想,他的“彝布梦”。
 
白岩湾村2017年将脱贫摘帽,扶贫工作任重道远。组织上的信任,乡亲们的肯定,是对这个都市大男孩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历练成长的最好印证。梅鹏把他的微信公众号命名为“扶贫追梦记”,他说,他当前的梦就是带领这里的村民们实现脱贫致富的彝布梦,因为他相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处处都燃起了这样的梦想,将如同凤凰涅槃一般,烧尽贫穷,消除落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