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王莹)深秋时节,柳江从广西柳州穿城而过,江水清澈宁静,与周边的景致形成了“一湾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的优美画卷。或许,二十多年前的柳州人不会想到,这个曾经冒着滚滚浓烟,连麻雀飞过都会变黑的重工业城市,如今的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高达308天。与春天满城怒放的粉色紫荆花一起,柳州形成了宜居的春花秋水新景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越来越感受到那诗意的栖居。

  拒绝“酸雨之都” “铁腕”治污路坚定也坚实

  提起柳州,不少人的印象都停留在工业城市。的确,作为老工业基地,柳州有近百年的工业史,钢铁、机械、化工、水泥、热电、造纸、汽车等产业赋予这座城市独有的气质与荣光。然而,几十年来重化工业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也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这座城市留下了难以回避的桎梏与沉疴。

  据柳州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追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柳州污染最严重的时期,那时市区内烟囱林立、浓烟滚滚,街上行人掩鼻而行、戴口罩骑车,冶炼厂后是“白头山”、蟠龙山下是“黑瀑布”,市区大小30余个排污口污水直排柳江,柳江河死鱼漂浮、竹鹅溪污水横流、农田菜地作物倒伏......

  “工厂在城中,城在工厂中”的格局使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严重超标,年酸雨率高达98.5%,出现“十雨九酸”的污染现象。当时在柳州市郊甚至种不了叶菜、葡萄,因为只要一下雨,叶子就会烂,自行车淋雨后也会锈蚀。因为酸雨泛滥,柳州成为全国四大“酸雨之都”之一,市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因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被动式的应对治理成本每年高达数十亿元。

  柳州,到了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刻。在一场“要柳州还是要柳钢”的全民热议后,最终,“既要柳钢,又要碧水蓝天”成为统一共识。

  治污从酸雨治理开始。自1991年起,柳州市委、市政府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考核指标。1992年,全市强制淘汰工艺落后的工业锅炉——沸腾炉。1993年,组织23家污染重、能耗高的企业编制完成重点企业污染源防治规划。1999年,严禁高硫、高灰分劣质煤进城。建立二氧化硫排放许可证管理系统,向100多家二氧化硫污染源的重点监控企业颁发二氧化硫排放许可证,对总量控制区内的重点二氧化硫排放源全部纳入有效的监控和管理。在一系列真枪实弹的严规之下,柳州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006年,柳州锌品厂关闭。对柳州来说,这是一件大事。这家1951年成立的、系列氧化锌产量居世界第一的老企业,是柳州的一棵“摇钱树”,然而由于长年超标排放废气和废液,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和城市的环境。市委、市政府顶住巨大压力,责令这家企业在原厂区全面关闭停产。

  治理酸雨之外,空气质量治理与市区河段环境综合治理也稳步跟进。

  过去,柳州上空常年游荡着一条条工业废气形成的“黄龙”。2006年初,柳州人惊喜地发现,城市上空游荡了近40年的“黄龙”终于消失了,他们迎来了一个久违的蓝天。这背后,是柳州对污染行业的整合重组:对传统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异地重建或扩建;对一些治理无望、污染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的重污染企业坚决关闭;在广西率先建立PM2.5监测系统,监测数据每天向社会发布。这些年,柳州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保持良好态势,2017年优良率达到84.4%,空气质量年优良天数高达308天。

  柳江是柳州的母亲河,柳州市生产、生活用水92%取自柳江。过去,市区生产、生活用水形成的废水大多直接或间接排入柳江。为了彻底改善柳江水体质量,柳州开启“铁腕”治水,全面启动“史上最严”排污准入机制。如今,曾经的黑臭水体已变得清澈见底,柳江河饮用水保护河段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III类水质标准,部分河段达到Ⅱ类水质标准。2016年,柳江河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在广西37条河流93个重点河段水体水质评价中位居第一,成为全国工业城市河流治理的典范。

  就这样,通过毫不手软、真枪实弹、一步一个脚印地治理路子,柳州甩掉了重污染的羁绊,书写出工业城市绿色发展的奇迹。

  拥抱“宜居花城” 生活在这座城市越来越幸福

  今年春天,柳州满城紫荆花刷屏网络,数万人直奔柳州,只为拍下27万株紫荆花。花在城中,城在花里,满城怒放的紫荆花,让人们记住了粉红色的花海,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座城市。

  一步接一步,一环扣一环,经过持续开展污染治理,在“十一五”末期,柳州甩掉“酸雨之都”的帽子,进入“十二五”阶段,柳州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3.2%提升到64.9%,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由40.37%提升到43.19%,柳江河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

  以前,为了治污,柳州放弃了重工业的发展路子,人们曾担心这会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影响。这些年,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这一担忧也烟消云散。2015年,柳州市GDP总量2298.62亿元,工业总量4541.25亿元,GDP总量和工业总量均比2010年翻番。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5.64亿元,增长7.3%;工业总产值5116.14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185.07亿元,增长40.57%。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柳州的经济不仅没有下滑,还在绿色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作为柳州工业的代表企业,柳钢自1958年建厂以来,给柳州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柳州工业的一面旗帜。然而由于工艺装备落后,污染严重、环境不好,柳钢厂区曾被戏称为“连飞过的麻雀都是黑的”。在“柳钢如果不做好环境保护,连生存的权力都没有。”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近十年来,柳钢累计投资70多亿元,建成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烧结球团烟气全脱硫、干熄焦,转炉、高炉烟气干法除尘,水渣超细粉、钢渣热焖等50多项技术先进的节能环保项目。曾让柳钢人头疼不已的“工业三废”问题,如今余热余能被回收发电,废水全部被截留回用,废渣全部被综合利用。一系列的节能减排新技术,让柳钢在循环经济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如今的柳钢集团,已经从产能100万吨发展到1200多万吨,污染排放量却大大降低。

  从曾经的“排污大户”到如今的“绿色钢企”,大自然给出了最好的答案。近期,职工们在柳钢厂区拍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的身影,曾经连麻雀飞过都是黑的竟有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柳钢一墙之隔的雀山公园里也成了“鸟儿的天堂”,每年都有大量外地摄影发烧友到此拍摄翠鸟和白鹭,这正是山水城市和绿色钢企和谐发展的最美画面。

  时下的柳州,青山环绕,水抱城流,市区原印染厂排污口沿江崖壁流出的“黑瀑布”,如今已因地制宜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瀑布群”,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成为“百里柳江,百里画廊”上最靓丽的风景。碧绿清澈的柳江水域不仅让市民一年四季都可以下河游泳,更是引来水上摩托世界锦标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内河帆船赛等国际赛事竞相落户,曾经死鱼漂浮的柳江,如今已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水上运动基地。

  生态环境好了,城市变成了大公园。市民不光在每年四月能徜徉花海,670万株植物让柳州全市绿树成荫、常年景观丰富、四季花开不断。在环江滨水大道自行车道,每天从清晨到傍晚,都有人在骑行;BRT快速公交,方便实惠又快捷,吸引不少市民绿色出行;从2007年起,柳州在广西率先实行市属公园全部免费开放,此后新建的城市公园也全部免费,让所有市民享受城市建设成果。

  截止2017年末,柳州市户籍人口为386.6万,但常住人口却达到了400万人,实现净流入人口超过13万,是广西唯一一座实现“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毋庸置疑,这座宜居宜业的城市,正在用自身的魅力吸引人才“筑巢兴业”,也正在用诗意的栖居让生活其间的人们越来越幸福。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