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文化新闻

 

费尔朴在华西坝与熊猫嬉戏
峨眉山今天能广为世人所知,得益于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费尔朴将《峨山图说》翻译成英文版,使之突破语言障碍,跨越千山万水,在不同种族心中搭建不同意境的峨眉山。
 
最终,许多人会来峨眉山寻景,寻诗,寻画,寻求灵魂的解脱之道。而这一切,又得从一本清代描述峨眉山的图书——《峨山图说》谈起。
 
事情缘于清朝光绪十一年(1884年),终日郁郁寡欢的光绪皇帝忽然提出要到峨眉山祭祀,这是峨眉山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有皇帝准备前来祭祀。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到蜀地四川就如李白诗文中描写的那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因此,即便皇帝有到峨眉山的想法,也会被大臣们以各种理由劝阻,让皇帝改选在离京城较近的五台山,更别说那一年虚岁才15的光绪。
 
光绪虽然4岁即位,但实权一直掌握在强悍而有心计的慈禧太后手中。不过,光绪皇帝提出要去峨眉山,大臣们也不敢怠慢,因为慈禧的心思颇难猜测。于是赶紧张罗开来,至于最后能否成则另当别论。
 
四川道台黄绶芙受命后即令湖南籍举人、诗人、画家谭钟岳前往峨眉山,描绘山上庙宇和胜迹,弄清沿途详情,以备皇帝驾临时诸多安排。
 
谭钟岳是个务实认真的人,在峨眉山奔波劳碌半年,作画64幅,写诗46首,并写下一些山上胜迹的笔记。当时全山有120座寺院,其中一半以上寺院被绘图记载,寺院与寺院之间的距离以脚步计算,最后形成《峨山图说》书稿。
 
光绪十八年(1891年),《峨山图说》几经蹉跎,终于在成都会文堂镌刻出版,木雕版、宣纸印刷、套印图画、线装书籍。这是峨眉山历史上最全面、最详细、图文并茂的珍贵资料。由于当时印刷技术以及多种原因,《峨山图说》的印刷量十分有限,因此格外珍贵。
 
然而,光绪皇帝最终还是无缘来峨眉山。中法战争爆发后,接着又是甲午战争,再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在幽禁中死去,他的一生充满屈辱与哀怨。这本可以说是专门为他编写的《峨山图说》,也许根本没有看到。
 
时光飞逝。1921年美国人费尔朴远涉重洋来到四川,两年后在成都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担任教授,同时又在华西协中兼英文教员。
 
这位1899年生于美国,毕业于加州大学东方学院的哲学博士,每到暑假都与一群同在华西任教的外籍教师到峨眉山新开寺避暑。
 
一天,费尔朴意外看到线装刻本《峨山图说》,不禁被精美的套印图画、诗歌、历史地理记述所吸引,爱不释手,立刻出资购买下来。回家后经常翻阅,用他自己的话说“久而益觉其意趣之丰厚”。以后逐渐萌发了将《峨山图说》翻译成英文,向世界介绍峨眉山的念头。
 
可《峨山图说》是文言文,对于一个粗通汉语,主要教授莎士比亚戏剧、白朗宁诗歌的外国人来说,几乎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
 
《峨山图说》中那些优美而又言简意赅的辞藻,很难用英文表述,且不说其中还有大量佛教词汇,有些词汇原本是由古梵语翻译成汉语,有意译和音译两种,再次翻译是否出现歧义?
 
费尔朴备受鼓舞,在授课之余,开始一面深入学习汉语,一面研究《峨眉县志》《嘉定府志》,以及《眉州志》等方志书籍。他不仅埋头于书斋,每到假期,便背上行囊赶往峨眉山进行田野调查,以增强感性认识,掌握第一手资料。
 
经过3年半的努力,费尔朴克服了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935年完成了《峨山图说》的翻译。
 
新版中英文对照《峨山图说》,改名为《峨山图志》。费尔朴在扉页上写道:
 
“余素爱名山始自召龄,实受吾父之灵感,爰以此书献于吾父费长乐。”
 
时任峨眉山接引殿主持的圣钦和尚作序,他写道:
 
“美人费尔朴君在川侨居,于南台寺来函叙及,彼欲识得此山之真面目,遂不分寒暑,有暇辄一登临,复不惮烦劳,觉得峨眉山图说佳本视同奇珍。延聘高士校阅,刊印流传,并译成英文以贡彼都人士……”
 
翻译完成后,费尔朴写了一篇《峨山图说序》,简略描述自己对峨眉山的感悟,以及翻译的经过,洋洋洒洒近两千字,令人感动、感慨。
 
“……未几,余复为峨山而神往,盖数百年来之醉心于此山者固不胜枚举。尝结伴香客,攀临此山之巅,深入檀林,遍谒神殿。严冬则积雪莹莹,盛夏则芳草青青,晨则旭日初升,金光灿烂,夜则皓月当空,银色荡漾,于是乎始睹此山之真面目焉。”
 
这些文辞优雅,半白话文半文言文,不但让人疑惑他是否是外籍人士,也许还会让今天一些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汗颜!
 
费尔朴通过翻译《峨山图说》,推开了进入中国文化宝库的大门。正如他对峨眉山研究的心得:
 
“扩而充之,且可使余深体中国人之精神,更进则其将为此精神之天才与真理发扬于西方之一助欤。”
 
可以看出,费尔朴是将峨眉山当作代表中国人精神品格的象征来研究。他深信中华文化的精髓,将有助于西方文化的发展。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