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文化新闻

 


1933年,盐商代表谢勖哉(右六)等人聚集乐山合影

在光阴中老去的谢公馆

彩色玻璃窗

谢勖哉与李劼人通信手稿
谢嘉凤手绘谢公馆布局
人去楼空,房屋破败,残留的几间屋舍矗立在空地上,镶着彩色玻璃的窗户显得格外夺目。位于市中区人民医院旁的谢公馆早已褪去昔日繁华,但它的主人谢勖哉却与乐山有着深厚渊源。
 
新中国成立前,谢勖哉被选为乐山县参议会议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遴选为乐山县政协委员。1961年1月30日,谢勖哉在乐山病逝,终年75岁。
 
“6月2日(星期五)晨往访欣安,与商在红十字会装临时电灯办法。欣安识电灯公司经理谢勖哉,谓托之必有成。乃偕往谢家,其居在洙泗塘,依山结屋,颇植卉木。谢本为旅长,今弃军界而事实业。见面后,承谢应允,谓当派工友往装也。”这是叶圣陶在《抗战时期文集》中避地嘉州时的一段记录。文中提到的谢勖哉弃军从商,在乐山创办碱厂、纸厂,办报、做慈善,在当时极大地推动了乐山经济社会发展。
 
A
 
自奔前程 走上从军路
 
谢勖哉的儿子谢扬青是《诚报》发行人,省文联作家。他在《乐山史志资料——谢勖哉传略》中还原了父亲的一生:“谢勉,字勖哉,原名寿龄。祖籍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清代光绪十二年丙戌农历正月初三(1886年2月6日),出生于贵州省习水县的一个农民,后又为摇‘巧郎鼓’的布贩家庭……”
 
文中提到,谢勖哉童年在私塾受教,活泼、聪颖,记忆力很强,也有些淘气。为了生计,他常常辍学,跟随父亲走街游乡,帮着四处贩布。14岁时,他立志自奔前程,悄悄拿了父亲一匹布,卖作盘缠,千里迢迢徒步到广东,投奔广州做官的族兄谢静之。
 
谢静之将谢勖哉安置在身边做书童,栽培他。17岁时,将他保送到广西同盟会会员筹办的龙州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又到了南宁陆军武备学堂学习、担任教职。
 
此后,谢勖哉开始走上从军的道路,参加过南京光复之战,在四川陆军第一师筹办军士养成所和军官传习所任教导官长。1916年,他应邀到乐山就职。先是在县街居住,一年后迁至白塔街凤湾。1918年,他任该师二十九团团长,3年后升任步兵十五旅旅长,少将军衔。同时,他组织成立“嘉定城防司令部”,任司令官,辖区远及荣县、威远、富顺等地。
 
1924至1926年间,谢勖哉先后在广汉、成都就职。1926年腊月,当他回乐山度春节时因别人的“调虎离山”计被解职。至此,他退出军界,蛰居乐山,一心兴办工业以实现救国理想。
 
B
 
弃军从商 一心办工业
 
据《乐山报业志》记载:“1940年4月1日,乐山籍人谢勖哉主办《正声报》,在乐山创刊发行,1941年秋停刊。”“1942年,《诚报》在乐山创刊,由国民党嫡系部队第三十二补训处处长韩文源出资创办,电讯器材也由补训处供给。”“1943年1月1日,乐山《诚报》举行周年纪念,出周年纪念增刊。社长韩文源发表《本报一周年》纪念文章,总编辑谢扬青发表《冒昧的尝试——四天创办出一份报纸》……”文中提到的谢扬青便是谢勖哉的儿子。在《诚报》创刊时,谢勖哉给予大力支持。
 
谢勖哉除了兴办报纸,还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际上,早在他从第一师调到乐山时,便与友人合资创建嘉裕碱厂。1929年前后,“嘉裕”又建成发电的电力公司,提供电力电源,使乐山全城首次有了电灯。据民国版《乐山县志》记载:“嘉裕碱厂于民国十年始建厂舍于嘉乐门外,每年出产纯碱一万六七千桶,为造纸必需之原料,行销夹江、峨眉、洪雅诸县。今年兼办电灯公司,营业发达,殊未可限量也。”
 
“嘉裕”成立后,谢勖哉一直担任董事长。由他独资经营的五通桥福寿源盐厂,因国民政府限价限销统治政策的压制,搞得凋敝不堪。尽管他出任过犍为盐厂评议会议长,极力奔走呼吁,也未能得到解放。
 
在作家龚静染的《桥滩记》一书里有一张1933年五通桥犍乐盐场商会、评议会等四个行业协会的官商代表聚集到乐山,为“预积税”一事向政府“请愿、晋谒”的合影,谢勖哉就在其中。
 
C
 
热心公益 提倡兴教育
 
谢勖哉的住处谢公馆大概在1920年至1930年间建成,采用欧式建筑,很多材料采用进口,家里甚至有壁炉等西式风格物件做摆设。公馆除了住房,还有荷塘、花园、防空洞、果园等,面积之大。谢公馆伴随他的儿女们度过童年和青春的美好时刻,多年后,谢勖哉的二女儿谢嘉凤对整个建筑的布局仍记忆犹新。2016年5月,91岁的谢嘉凤亲手绘制了一张谢公馆全景图。
 

据谢嘉凤回忆,当时,谢公馆以出租的名义,为国民党驻军乐山司令黄占春、专员陈炳光提供住处。由于谢公馆面积大,1949年乐山解放时,这里便成了共产党的指挥部。
 
谢勖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非常重视教育。他在乐山创办平民工读社,任社长,赞助孤儿院,接办兑阳小学。谢嘉凤与姐妹们上学那会儿,每逢寒暑假,父亲总会让她们去乐山兑阳小学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此外,谢勖哉还赞助《诚报》出版,早年倡办迎春门(枯水时自大佛坝)至簏子街的免费义渡,并在大佛脚下设置救生船。
 
民国版《乐山县志》记载:“民国二三年春,谢勖哉、黄远谟诸人假嘉乐门外护囿寺地点,开办平民工读社,专收养贫苦子弟,约七十余人。教以识字读书,午后兼习各项粗浅工艺,以备自谋生活之基础云。”谢勖哉在与实业家李劼人的书信往来中,也常常谈到对教育的重视。
 
谢勖哉重视反封建重要一环的“妇女不缠脚运动”。上世纪20年代前,他在乐山历年都要自编自印许多妇女不要缠足的年画、传单、小册子等宣传品,在他的防区内四处散发张贴。他自撰了一首《放脚歌》写道:“背时脚,倒灶脚,妈妈苦逼女儿包小脚!白天包起倒容易过,黑啰包起睡不着!”
 
谢鸣的爷爷谢迪之与谢勖哉是亲兄弟。谢鸣喜欢研究乐山历史,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家族历史,他曾远赴东北,拜访大爷爷谢勖哉朋友曾扩情(四川威远人,黄埔一期毕业,解放后历任辽宁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的女儿曾心如,听这位年迈的老人讲述曾家与谢家的乐山情结。
 
“他从军、从政,到从事实体经济,可谓阅历丰富,人脉很广,但他的子女有的搞科研技术,有的当老师,有的成为作家,却没有一个从军、从政或做企业。我问过川农退休教授二姑妈谢嘉凤,她说,父亲思想开放,总是教育他们要读书,但学什么全由孩子做主。”在谢鸣看来,谢勖哉对教育的重视和开放的胸怀很值得后人学习和反思。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实体不在了,但精神可以永远传承,历史被关注,需要文化支撑。”如今乐山大力发展文旅产业,谢鸣认为,应该多挖掘这样的珍贵历史资源,讲好乐山故事,用城市记忆体现城市内涵。
 
(本文部分图片为记者翻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