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社会新闻

 

嫁一个人,兴一个家。传统人文道德中的朴素精神,成为一个农村妇女的信仰和追求。蓬安县利溪镇三角湾村村民王碧珍用自己的言行,践行上辈承传的家训家规,为一个家庭赢来了幸福生活,为整个山村树立了一位坚强母亲的形象。

昨(18)日上午,记者来到三角湾村村委会,恰巧碰到来这里办事的王碧珍。据了解,48岁的王碧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全村人的敬重。3年前,她被村民推选为村妇女主任和计生专干,同时还兼任两个组的组长。

1 小脚婆婆 用《增广贤文》教育后人

雷瑞碧太婆虽去世近10年了,但是蓬安县利溪镇三角湾村许多村民至今记得她的馈赠。在过去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她会给揭不开锅的邻居送去一小碗玉米或小麦, 给孩子充饥。

雷太婆出生在旧社会,小时候被裹小脚,她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行动不便,但却显得很有精神。她精于安排,家里是历年不缺粮,她家成为周济别人较多的人家。 她经常对家人说:“人家需要帮助, 我们就去搭把手,一起努力,困难就过去了。”

雷太婆在64岁时遭遇丈夫去世。“我丈夫去世时, 虽然儿子们都已身为人父,但作为他们的母亲,我依然要对他们加强教育, 时常提醒告诫,不能让他们办错事,做错人。”这是雷太婆生前常说的话。以前,每到逢年过节,一家人聚到一起,她总是首先要讲讲家训家风, 要求大家领悟遵守。

“公公去世后,婆婆仍然尽力为我们安排生活,自己节约下来的粮食和零钱, 都要补贴上学读书的孙子们。她去世的时候,几个孙辈的孩子,都在她灵堂前哭得很伤心。” 雷瑞碧的二儿媳王碧珍这么评价这位心胸宽广的老人:“那时候,什么困难似乎都吓不到她。”

王碧珍讲述了一件令她至今依然记忆犹新的事情: 婆婆平时穿着整洁,但她的棉裤里子补了又补, 补丁叠加,厚如棉絮。 但她曾经设法建起了土磨坊,买来石碾、石磨供乡邻使用,图的是让家家户户的生活更加方便。婆婆也非常重视育人。她时常对儿孙们说:“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与人方便,才能自己方便” ……这些道理都要牵记在心。她还把《增广贤文》中的一句“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拿来说明教育对子女成才的重要性。

2 柔弱女子 挑起家庭重担

王碧珍出生农家,读过初中,但真正令她懂得做人兴家诸多道理的,正是这位识字不多的“小脚”婆婆。王碧珍娘家有8个子女, 平时娘家父母除为生计奔波外, 还要耳提面命地教育他们兄弟姐妹几人。

王碧珍21岁被人提亲,介绍给20岁的丈夫张季春时, 她对他印象并不深, 却对这位思想不凡的婆婆印象深刻。那时婆婆告诉她,婆婆的母亲是个开明的农家妇女, 当时农村女孩子很少有人坚持读书, 但婆婆的母亲却坚持让孩子上学读书。外祖母懂得“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道理。她对于后辈要求极严,规矩特多,诸如兄弟姐妹不得相互辱骂; 吃饭时长辈开始吃了晚辈才能吃; 吃菜时不许满盘子乱翻,不准连吃三口;为客人倒茶后不许壶嘴对着客人等等……

王碧珍娘家母亲也是个难得的贤惠女人。 娘家母亲认为:“敬老如同敬佛”。每年春节都要郑重地供起祖宗牌位,不准大声说话。供桌上烛影烁烁,香烟袅袅, 一天中多次虔诚地跪拜……这便使敬奉先祖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也在晚辈的心灵里播下了孝老、爱亲、感恩的种子。

从婆婆,娘家的两位母亲身上,王碧珍学到了许多珍贵的人生道理。 她不但要自己身体力行地实践她们的家规家训, 还要将这些家规家训一辈一辈传承下去。

在儿子刚刚两岁时, 王碧珍的丈夫张季春在外省打工时, 骑单车意外与公交车相撞,头部严重受伤。治疗出院后,丈夫的脑伤导致智力受限, 他再也不是那个聪明能干的青年小伙了。

那时候, 一边是有脑伤的丈夫和两岁大的孩子, 一边是聋哑的公公和身体不好的婆婆。 很多女人都会被这接二连三的不幸压垮, 但是王碧珍却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