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文化新闻

 

外来文明的印迹·嘉定往事
 
新开寺之谜
 
峨眉山新开寺西方人的别墅 1925年摄
为了寻访新开寺,我查阅了能找到的所有相关资料。在清末印光大师编写的《峨眉山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新开寺,在伏虎寺后,鞠家漕。万历三年,九老洞僧大用建。”
 
这段文字说明新开寺建于1576年(明朝万历三年),是峨眉山佛教最兴盛的时期。
 
后来我了解到,原来西洋人初来峨眉山避暑时,最早租用大峨寺的房舍,后来寺僧嫌人多过于吵闹不再租房,他们便移至海拔约1500多米的新开寺。
 
新开寺与大峨寺相比虽然处地偏僻,但附近有滴水崖、尖峰岭、木鱼坡胜景,天气晴朗时,可仰望峨眉山金顶,远眺青衣江大渡河,俯瞰符溪、罗目古镇,也是个风景绝佳之地。
 
西洋人与新开寺僧人签订了租地合约,为期99年,然后在原寺基础上扩建了数十间房屋,如:公共浴室、礼拜堂、篮球场、网球场、商店、诊所等,中国银行还特地在此设立暑期办事处,邮政局设立了二等邮局等。
 
夏季来此避暑的西洋人最多达数百人,在此期间,往来于新开寺山间小道的力夫、肩舆、商贩络绎不绝。而到秋冬无人居住时,则交由寺僧代为看管。
 
外国人为什么要选择在峨眉山居住?如果仅仅为了夏季避暑,可以选择距成都更近的青城山、都江堰等地。显然,选择峨眉山除了地理位置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峨眉山新开寺本是一座佛教寺院,它成为传教士聚居地的特殊原因,要追溯到100多年前传教士进入四川的往事。虽然早在1583年明朝天启年间,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就来到了中国,但是深受儒家、佛家思想影响的多数中国人,对这种不同价值观的外来文化反应是冷漠的,有的是抵制,甚至激烈的排斥。清朝末年,加拿大等国基督教会的志愿者来到四川,以行医办教育等方式开始在四川各地“传播福音”,这种有别于以往,能直接服务于人的传播方式,本应容易接近不用文化背景的世俗生活。
 
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气数已尽,摇摇欲坠,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大清国门。自南京条约开始,西方各国不断强迫清廷签订不平等条约,屈辱感和亡国阴云笼罩中国,各种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激烈。
 
这时,中国一些有志之士认识到国家必须改良,于是发起了洋务运动,欲“师夷长技以制夷”,引进了一些西方科学技术成果,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西学之门等等。
 
1905年清廷终于下令废除科举,这种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也就在这一年,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的经济文化中心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由于这所学校是由英、美、加拿大三国基督教会的5个差会,故名华西协合大学。
 
传教士最初的开拓十分艰难,完全不同的文化根源,意想不到的各种抵制、打击,等等。他们需要一个安静、平和,而又相对封闭的环境,既可用于调整身心,也可以在危急时刻躲藏,还便于从乐山水陆两路出入。
 
他们寻找了很多地方,最终觉得峨眉山最为适合!
 
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明智的,因为这里从未发生过西方外来人士遭受排挤和攻击的事件,峨眉山再次显示出她的大度与兼容。
 
不久,我再次上山去见袁大爷,准备一同去新开寺,可是不想他老人家忽然患感冒,我不得不取消去新开寺的计划。
 
我利用这个时间又到大峨寺走了一趟。大峨寺在民国末年就已经荒芜,圣水禅院的法师们在荒芜的地上种植了很多蔬菜。菜地后面是尚未竣工的大峨楼,上世纪90年代恢复重建的大峨楼因为资金不足,不得不半途停工。后来圣水禅院修建围墙,大峨寺便与圣水禅院同在一个院墙之内。
 
返回圣水禅院,几个法师请我在山门外的石桌上一同品茶,不一会来了几个山民,听我问起新开寺,便纷纷向我说起从前辈们那里听到的往事。他们的长辈,有的给前来新开寺度假的外国人当过杂工,有的搬运过货物等等。
 
聊天中,听到一个有趣的轶事:
 
一天,蒋介石偕夫人到新开寺去拜访在此避暑的外国人。外国人让蒋介石卫队一个士兵到圣水禅院去挑泉水,好给蒋夫人煮咖啡。圣水禅院原来叫神水阁,以上好山泉闻名。从神水阁到新开寺不但有几公里路程,而且全是上坡。
 
蒋介石的卫兵担水走了一段,累得气喘吁吁,便打起偷懒的主意。心想新开寺用水是石缝中的浸水,看上去与神水阁的泉水并无二样。眼见左右无人,便倒掉一半泉水,到达新开寺后用寺里的浸水加成满桶拿去交差,企图蒙混过关。
 
哪知一个外国人用手蘸了一点放在口中尝了尝,说:“这不是神水阁的水!”
 
这位卫兵被上司打了一顿,然后关了几天禁闭。
 
下山时我心里忽然冒出一个疑问:蒋介石上山拜访外国人为什么卫兵担水?外国人的饮用水是出钱请山民们背上去的,外国人怎么可以指使蒋介石的卫兵?是讲述者记忆有误,还是另有原因?
 
这个疑虑直到我到达新开寺后才弄明白。
 
(未完待续)
 
(本文图片由徐杉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