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民生新闻

 

学化工机器设备的却在黄樟油提炼方面弄出了名堂,退休老人通过挑战自我,填补了南充黄樟油提炼空白, 这一看似天方夜谭的故事,发生在了75岁的魏福光身上。

端午节前夕, 记者在高坪区永安大院见到魏福光时, 他正在为一份关于香桂树种植和提炼黄樟油的立项申请书动脑筋。“老魏真不错, 当年交给他这项任务时,我们心里还有些打鼓。”市老科协会长胥德会说,没想到他硬是将黄樟油研发出来了。

A 没有金刚钻揽上了瓷器活

故事还得从12年前讲起。2005年春,一则消息传到市老科协, 黄樟油国际市场行情看涨。而让市老科协兴奋的是,黄樟油赖以生存的香桂树, 生长在川南一带的大山中。

“川南和川北的气候大同小异, 如果将香桂树引入南充,从其身上提炼出黄樟油来,对南充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2009年夏, 市老科协工业专委会上,时任会长张益维向大家发问。最后,此次会议确定先进行黄樟油提炼试验。

谁来挑此重担?大家左思右想,将目光集中在魏福光身上。 已退休多年的魏福光曾在永安氮肥厂工作, 先后担任过技术员和总工程师,早年还学过化工。

看着大家信任的目光, 魏福光没多想就一口答应了。哪知道,万事开头难。魏福光从未与油的提炼打过交道, 当年在成都工学院读书时学的是化工机器与设备。然而为了这事,他豁出去了。

“我看你成天没事找事干!”听说丈夫要搞什么油提炼,魏福光的老伴急了,埋怨他退休后不好好过安稳日子, 自寻烦恼。

B 河滩地上建起炼油试验场

接手黄樟油提炼试验时, 魏福光从未听说过黄樟油, 更不知道这东西干啥用的。为了尽快进入角色,他一头扎进书堆。

原来, 黄樟油是国际市场上稀缺的工业原料,也是合成洋茉莉醛、异丁香酚等香料的重要原料。当时,黄樟油全球需求量为4500吨,而总产量不到50%。魏福光查阅资料发现,除我国之外,巴西和南美地区也能生产黄樟油, 但我国多以土法生产。

听说遂宁有一家黄樟油生产厂家,魏福光领着几名合作攻关的老科技人员前往取经。最终,他们弄清楚了行情:用于提炼黄樟油的锅盖设备直径不过1米多点,导致产量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属于土法生产。

取经归来,魏福光通过多种渠道,寻找到投资者。2012年,他利用自己所学的化工机器及设备专业知识, 设计出黄樟油提取的试验设备, 并在顺庆区鱼溪乡一河滩上建成试验场。 为突破黄樟油土法生产的瓶颈, 魏福光建的提炼锅盖直径达到2.6米。

听说有人要在河滩地上提炼黄樟油,不少好奇的人闻讯赶来凑热闹。魏福光虽然信心满满, 但心中对试验能否成功,还是有点虚。

C 试验结果比对达到生产要求

魏福光家里的书桌上, 放有两套资料: 香桂树种植和提炼黄樟油科技开发项目立项申请书、香桂树黄樟油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黄樟油提炼成功后, 将由两家公司生产和经营。”魏福光说。

当年, 魏福光一改用香桂树的根为原料, 采用其叶和枝为原料,并按照黄樟油提炼步骤,几经失败后, 最终进入油水分离终点环节,成功将黄樟油分离出来。与现有资料比照, 比水重的黄樟油果然沉入水底。

春去秋来,试验进入第3个年头。 魏福光带领的试验小组终于将出油率由最初的2%,提升到近3%,从而接近理论数据。

黄樟油的提炼试验成功,极大地振奋了南充的一帮老科技人员。 毕竟, 黄樟油巨大的市场前景,以及香桂树的种植生产,不仅将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 还能助推农村脱贫攻坚。

瞄准黄樟油巨大的市场前景,市老科协到处做工作,动员种植香桂树。如今,西充县已着手成片种植香桂树。而功成名就的魏福光则回归往常生活:上午在家做家务,下午约朋友在小区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