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文化新闻

 

 六大形态

  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昨日召开的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提出,成都将聚焦“六大形态”,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同时,构建“七大应用场景”,着力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

  聚焦“六大形态”,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就是要基于成都资源禀赋、人才储备、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构建“七大应用场景”,着力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就是要通过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构建与新经济发展高度契合的多元应用场景,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业态衍生发展和新模式融合创新。

  目前,成都市新经济总量指数、发展指数、竞争力分别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四、第六和第七位,大数据、云计算、数字金融等新经济代表行业在全国城市位居前列,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提出,聚焦“六大形态”,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新经济形态”,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

  1着力发展数字经济

  建设全球软件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

  要加快发展资源型数字产业:抓好数据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全市大数据共享开放平台,支持大数据相关硬软件产品发展,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向各行业融合渗透。

  要加快发展技术型数字产业:率先开展5G网络试点,大力推进信息终端、下一代互联网IPv6芯片和系统设备等关键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增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巩固在新型显示、传感控制、集成电路、新型电子材料等领域的领先优势。

  要加快发展服务型数字产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数字金融、智慧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进IC设计与测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数字媒体、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新兴信息服务、软件外包七大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全球软件制造基地和世界软件名城。

  2着力发展智能经济

  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要大力推动智能制造:深入实施《成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引导企业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的集成应用,提升重大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和智能化水平,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实现全生命周期制造活动智能化。

  要大力推动智能服务:着眼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促进人工智能与物流、金融、商务、医疗、旅游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智慧物流、智慧金融、互联网医疗和智慧办公、智慧家居等产业。

  要大力研发智能产品:紧盯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发展脑科学、生物识别、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无人机、增材制造、激光光电、卫星导航等产业。

  3着力发展绿色经济

  打造国家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要推动绿色资源的转化利用:加快在清洁能源储能和转化利用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构建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清洁能源受端城市和市场化示范基地。深入持久地推动全域增绿,夯实城市绿色本底,为新兴产业赋能,推动绿色资源转化为绿色产业、生活品质、景观环境和城市品牌,不断地把绿色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综合竞争力。

  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着力发展生物材料、石墨及碳素材料等关键性、战略性新材料,打造国家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聚焦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分布式新能源、光伏能源、再生能源等产业。聚焦节能环保领域,围绕治霾、治污、治土等领域应用,重点发展大气、水、土壤监测及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

  要积极推动绿色生活:大力培育绿色消费文化,建设绿色消费体系,在城市建设中加大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品开发利用,改造提升垃圾收集处理及利用产业,积极发展绿色交通、绿色休闲、绿色餐饮、绿色住宅等绿色业态,建设宜居生活城市,提升对企业、人才的聚集力。

  4着力发展创意经济

  着重培育具有“蜀”味的原创IP经济

  要大力促进知识创造:着重培育具有“蜀”味的原创IP经济,推动技术上有创新性和独占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技术标准、具有市场潜力的文化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研究,重点推进手游电竞、历史文学、音乐制作、影视动漫及网络视听等领域产业发展。

  要大力推动创意设计:聚焦数字创意设计,办好国际非遗节、创意设计周、音乐产业博览会等精品活动,建设中国数字创意之都和国际音乐名城。聚焦文化创意设计,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城市设计、出版设计、新媒体设计等产业,建设西部文创中心。

  要大力发展创意体验:促进创意生活产业发展,把文化创意、深度体验和生活美学融入市民的衣食住行。萃取天府文化特质和创新载体,加快发展文化体验、文博旅游,开展具有成都味、天府范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天府农业本底,促进田园文创、农耕体验等创意农业发展。

  5着力发展流量经济

  建设国际交通信息枢纽和国家门户城市

  要提升流量承载力:以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结合创交会、西博会等重大展会活动,充分利用中法、中德、中意、新川等国别产业合作平台,加强跨境电子商务、离岸金融结算、创新创业等国际经贸合作,增强国际高端资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

  要提升流量控制力:加快推进“总部成都”建设,高度重视轻资产和高能级项目招引,全力争取“六类”500强企业来蓉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和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提高对高端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人才流的控制力。

  要提升流量运作力: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高水平建设国际空港枢纽、国际铁路枢纽、国家级高速公路枢纽,打造全国重要的信息通信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持续提能蓉欧快铁,建设国际交通信息枢纽和国家门户城市,提高资源要素集聚使用的广度、深度、便利度。

  6着力发展共享经济

  努力建设共享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领先城市

  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共享经济:通过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多种方式,推动办公空间、生产线、研发中心等创新资源,专利技术成果、知识技能服务、人力资本服务等创新能力和供应链管理、智慧仓储、现代交通运输等流通资源共享,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生产服务供给能力。

  要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共享经济:精准把握分众化需求,垂直细分衣食住行生活服务领域,开发面向商贸流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新型共享应用软件和平台,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再造,努力建设共享经济发展的策源地和领先城市。

  要大力发展公共性服务共享经济: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制度障碍,重点推动政府闲置资源和能源、交通、通信等领域公共设施资源共享,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成都商报记者 韩利

  部门

  成都市科技局

  到2020年 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将达到10万家

  昨日,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创业。

  记者了解到,昨日,成都市科技局发布《成都市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17-2020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将达到10万家,年营业务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超过1亿元的达到550家、超过10亿元的达到100家。此外,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要达到4万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000亿元。

  根据《行动计划》,成都将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力争到2020年,进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总量达到8万家,孵化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实力和创新特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为此,成都将建立成都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引导服务资源为入库企业提供工商税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法律咨询、技能培训、知识产权、市场开拓、标准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企业服务。

  此外,成都还将通过“科创贷”、天使投资补贴等,鼓励天使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入库企业,满足企业发展初期的资金需求。

  根据《行动计划》,成都还将实施“成都创造”领军企业培育工程,提升企业行业地位,引领带动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力争到2020年,“成都创造”领军企业达到100家,建成具有行业领先水平和影响力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打造轨道交通、网络安全、大数据、精准医学等10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为此,成都将建立“成都创造”领军企业培育库,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对话咨询制度,根据入库企业发展需求定期组织入库企业与科技服务机构面对面交流,推动解决阻碍企业发展的具体问题。同时支持入库企业按照“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的联合引才机制,大力引进 “两院院士”、国家和省“千人计划”、“成都人才计划”等国内外顶尖专家型人才。成都商报记者 王垚

  市金融工作局

  新金融服务新经济 科技金融前景广阔

  一方面是新经济的产业,一方面要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梁其洲对成都新金融双重身份的认识。梁其洲指出,金融创新对新经济形态具有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能提高信贷支持新经济形态的灵活性和便利性。成都将在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进程中,聚焦新经济服务领域,重点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等新金融业。

  “成都的传统金融体量很大,金融机构的数量处于中西部第一的位置。但未来的新金融要发展什么,我们探索了很长时间。”科技金融、消费金融、普惠金融3个主要发力方向,是成都初步的探索成果。探索基于现实考量。他举例说到,中国第一本关于科技金融系统描述的书在成都出版,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金融实验室是在川大,这些都为成都发展科技金融提供了良好基础,通过金融创新产品来服务科技业态会有很好前景。而消费金融则基于成都消费应用市场庞大。作为全国人口第四大城市,又拥有西部广阔的市场腹地,成都人消费观念强,消费理念前卫,互联网理财、旅行订购、网络购物等使用频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将发展互联网小贷公司、网络借贷平台,并推动传统银行业为成都线上线下销售的新业态服务。此外,普惠金融同样是行将发展的新方向。

  高校

  西南财经大学

  成立“天府国际新金融研究院”

  昨日召开的全市新经济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大力提升新金融等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聚焦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构建立足西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新金融服务体系等。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武昨日参会时向记者透露,西南财大目前正在积极筹备组建“天府国际新金融研究院”,选址在高新区金融城一带,预计今年内正式成立。

  赵德武告诉记者,一方面这是服务地方发展所需,另一方面也是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举措。据他介绍,“天府国际新金融研究院”除了是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组建,美国道富集团也是其共建方之一。

  “大会的召开,让研究院未来的方向和责任更明确了”。他表示,这次大会过后,更要加快研究院筹备的速度。

  具体来讲,该研究院定位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方面。赵德武称,研究院目标是世界一流,所以人才团队也要是一流团队。目前,该研究院前期已经吸纳了许多优秀人才。但是,据他透露,该研究院还即将面向全球招募50到100人,组建优质团队。

  “天府国际新金融研究院”成立后,都主要承担哪些任务?赵德武表示,首先,该研究院将成为新金融创新研究基地。第二,它还将成为新金融人才培养基地。第三,还将成为新金融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此外,它还将同时成为学校金融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也就是说,“这个研究院将把政、产、学、研、用,全部结合起来”。

  企业

  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

  “蜀”文化与技术结合 打造新经济新业态

  从高校走出的“创客”,正在成为成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理想境界”)联合创始人李薪宇的经历,恰好印证了这一观点。2012年之前,李薪宇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在成都创业氛围的驱动下,他选择离开学校,致力将技术产品化,成为一名创业者。

  彼时的成都,VR(虚拟现实)产业仍是一片蓝海,整个市场涉足这一产业的公司屈指可数。没有前任的经验,李薪宇只能凭借现有的技术敏感,自己探路。从技术、专利到市场研究的准备,李薪宇就用了2年时间——因此,他笑称自己是一名探路者,在未知中勇于探索,这也是成都新经济发展中所必需的重要经验。

  在新经济发展下,5年后成都的VR(虚拟现实)市场也已悄然改变。李薪宇也已成为拥有一系列移动应用及智能可穿戴产品的企业家。这其中,就包括全球首款量产VR头戴一体机(IDE-ALENS)等产品,这个“成都造”的高科技产品,目前已在日韩等国家全面铺开,仅在日本,就已开设3000余家线下门店,占据当地的重要市场。

  在成都,VR(虚拟现实)行业也从一开始的蓝海,成为了一片红海。如今,成都组织设立了VR(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和协会,聚集了一批有技术、有想法的从业者,鼓励其在成都开设企业,进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整座城市拥有的VR(虚拟现实)产业公司数量超过了200家。

  作为新经济的深度参与者,李薪宇认为新经济的未来还大有可为,“这里涉及的领域很多,可互相结合,创造更多新业态。”在他看来,VR(虚拟现实)就可同成都独有的“蜀”文化结合,将文创与技术碰撞,形成新的产业,创造出新经济的新业态。目前,理想境界已经在成都探索这项工作,正在与本地文创团队合作,力争为新经济创造更多新业态。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钟茜妮 王垚 邹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