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四川新闻

 

 旧经验或不再适用找准“互动”“统筹”新抓手

  作为我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的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正在迎来一个关键“变量”——信息化。前不久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牢牢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时代大趋势,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与城镇化良性互动、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促进,引领开创“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新局面。这在各地各部门引发广泛热议。

  全球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正在带来生产力质的飞跃,引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信息化将分别对“两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及城和乡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进而又将对“互动”和“统筹”带来怎样的影响?政府该如何因势利导借助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渗透、覆盖和拉动作用,加速“两化”互动城乡统筹进程?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内外专家。

  新变化

  信息化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更影响三者互动方式与结果

  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认为,我省提出“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之初,信息化可能还是一种可选择的发展“手段”,如今它已经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从“手段”到“进程”,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巨大影响,随处可见:机器人替代工人干活,城市中传统商业萎缩、体验经济兴起……综合受访专家观点,信息化正深刻改变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协作方式、产品制造方式、管理组织方式和营销模式。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胡必亮认为,信息化不仅影响了上述“三化”本身,更重要的是,还进一步影响了它们互动的方式与结果。就“两化”互动而言,“集中”的互动方式或将被“适度集中+适度分散”取代。胡必亮介绍,过去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始终围绕“集中”进行:产业集中带来人口的集中,实现城镇的集中和扩大,这又反过来支撑产业的进一步集中。而在信息化背景下,远距离协作使得产业集中不一定带来人口集中。城镇与产业的互动更可能以“适度集中+适度分散”并存的方式进行。

  就城乡统筹而言,信息化或将强化城与乡的马太效应——加速拉大或缩小城乡间的差距。胡必亮认为,在信息化缺位的乡村,即便政府统筹工作再好,道路、房屋修得再好,城乡差距也会因信息鸿沟而急速拉大;反之在信息化利用较好的乡村,将加速抹平与城市差距。

  新挑战

  推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政府部分传统经验做法或不再适用

  如何看待信息化的影响?

  有专家看到挑战。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认为,推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政府相当一部分的传统经验做法和路径都将因情况变化而不再适用。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吉明举例说,过去产业园建设是各地推动“两化”互动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信息化背景下工业化与城镇化对“集中”需求降低,通过大规模建产业园带动工业化、城镇化成效或减弱。

  更大挑战在于,很多影响尚属未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认为,下一个5年,将是难以预测的5年——某项新的信息化技术突破,就可能对“两化”互动城乡统筹产生革命性影响。而盛毅认为,对变化政府一旦应对不力,小则导致浪费,如产业园、生活设施等过剩,大则因配套条件响应不及时等原因,错失发展机遇。

  也有专家看到机遇。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认为,信息化为解决过去“两化”互动城乡统筹过程中的顽疾,提供了新的可能。

  过去“两化”互动需要不断集中,使得部分地区产业、城镇过度集中,导致环境、土地、交通等一系列问题。而信息化降低了对集中的需求,从根本上有助于抑制城市“摊大饼”、粗放扩张。

  新抓手

  “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基本逻辑未变,政府应着力补短板、抓产业

  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政府该如何应对?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袁钢明认为,信息化并没有改变“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的基本逻辑,也没有改变政府推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必要性。“因循守旧就会犯错。”胡必亮认为,政府应竭力认识信息化带来的新变化,顺势而为,加速“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的推进。盛毅认为,政府需要大力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在面对新机遇与挑战时减少误判与错判。

  此外要解决抓手问题。综合受访专家观点,以信息化加速催化“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当前政府有两大抓手。

  补短板,这是为构建有利于信息化发展的环境。郭晓鸣认为,我省应大力弥补信息基础设施的短板,尤其是将其向农村薄弱地区延伸,实现信息基础设施的均等化;袁钢明认为,应弥补人才短板。人才是推动信息化的关键。他建议在加强省内培育同时,通过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政策和人才政策,吸引省外信息化人才加入;王小刚认为应弥补政府协调规范的短板,协调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平台使其互联互通,同时规范信息化新技术、新应用,当其与现有制度等冲突时及时予以协调。

  抓产业,即信息产业。袁钢明认为,在“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战略中,信息产业既是基础——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又是引领——以新技术、新应用带动变革。但这一产业的方向、“爆点”等不确定性较强,政府是否应给与产业政策扶持?受访专家均给予肯定答复。如何避免产业政策“跑偏”?盛毅认为,产业政策要把握“度”,支持能够看清前景的大方向,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而非将重点放于具体项目或技术。

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熊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