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信息港  四川新闻

 

 ——全国两会新华网成都特别报道之六


 作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成都,从来不缺乏自我革新的精神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新华网成都3月15日电(袁泳、李杰) 经济总量连续两年过万亿的成都市,正在利用经济新常态的盘整期,一方面深度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一方面精心编织了一张稳增长的安全网。

    鼓励创业稳定增长 激励创新驱动转型

    2015年初,成都制定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由成都市科技局牵头承办的“创业天府·菁蓉汇”创业活动,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在第二届“创业天府·菁蓉汇”上,成都市长就亲自率领市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到场并发出“为投资者站台、为创业者站台、永久为大家站台”的宣言。

    与此同时,成都城市形象宣传主题词也悄然刷新: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这张城市名片透露出了一个关键信息,在未来,“双创”将成为成都市产业调结构、促转型中破题的关键。

    结构调整,一方面是要去控制、弱化落后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必须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一语中的:“通过创业、创新行动计划的实施,大力培育具有产业前景的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这才是方向。”

    不仅仅是扶持创新,在产业升级上,成都将目标瞄准了高端产业——首批中国出口美国的豪华轿车——沃尔沃S60 Inscription在成都下线,普拉多2.7L在成都下线并顺利上市,大型客机C919的多个部位来自于成都……成都制造正逐渐向成都“智”造转变。据成都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五年,成都将实施《成都制造2025规划》,推动产业倍增、转型升级,打造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并以此为辐射点,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融合互动、紧密配套的新型产业发展体系。

    用开放倒逼改革 以改革释放红利

    作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成都,从来不缺乏自我革新的精神:列入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成都市是西部唯一入选市;郫县战旗村一宗面积为13.447亩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竞拍,敲响四川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槌”;成都首提的“小街区”规制,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配套文件精神不谋而合……

    今年伊始,成都又蓄势而动,密集推出发展“十条”:“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十条”,成都将设立不少于20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顶尖人才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强硬版“水十条”显示,到2017年,成都市外环内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据介绍,成都未来将与德阳、绵阳一道,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承载地身份,协同创新,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

    释放活力不仅在于打通自身经脉,成都在不断的开放中,逐渐成为国家的对外门户。成都的国际合作园区已有中法成都生态园、川法生态科技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新川创新科技园以及刚刚宣布选址成都的中韩创新创业园。“投资西部,首选成都。”早在2013年,素有全球经济风向标赞誉的财富全球论坛就在成都召开,并将主题确定为“中国的新未来”。

    时至今日,已有26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数量居中西部城市之首。这也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心正在加速转移。

    而成都还有更大的决心——它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上的战略定位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内陆开放的前沿地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钻石经济圈”的重要一环。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 处处体现共享理念

    在成都,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5年,全市用于保障民生方面的支出达9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7.2%。其中,全市“十大民生实事”投入400.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32.2%。

    可以说,民生是反映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大局的一面镜子。新华网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成都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更加均衡,社会治理更加现代化,初步实现“人有普保、劳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首位。

    就业为民生之本。“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技能成都’建设,成都已绘好‘路线图’,分三步走,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新格局。”成都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2017年是“技能成都”启动试点阶段,成都将开展市级新型学徒制试点,在全市选择100家企业开展“招工即招生、入厂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预计到2020年,‘技能成都’战略全面完成,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将达225万人。”

    为力促“民生”贴近“民声”,成都深入实施“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把城市建成区分为“严禁区、严管区、控制区”进行市容秩序分类管理,同时,实行环卫作业分级分类管理,将中心城区环卫作业面分为“三级二十六类”进行管理,推动城市管理智能化建设,打造维系城市运行“超级大脑”,攻坚薄弱、补齐短板,打造出更加宜人宜居的城市环境。

    富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保障兜底、生态环境治理、脱贫主体培育,将民生再放到更大的格局,这“6大行动”,是成都未来发展的指针。

    依法治市保平安 明立规矩求稳定

    发展重要机遇期,也是矛盾的集中凸显期,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客观环境下,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可能“浮出水面”。

    成都市一直强调,平安,是社会发展繁荣的首要前提,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深化平安成都建设,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首要保障,是顺应群众新期盼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维稳新特征的紧迫需要。成都把平安成都建设纳入依法治市的大局中来谋篇布局,不断提升平安成都建设的法治化水平。

    据成都市依法治市办的介绍,2015年以来,成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四川省委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战略部署,紧紧围绕“让法治成为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工作目标,始终遵循“立良法、施善治、建公序、树信仰”路径方法,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务实创新落实年的各项任务落实。这其中包括依法执政,重大决策前置合法审查,科学立法,制定16件地方法规,依法行政,强化“互联网+监管”等具体举措。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在生产结构和关系日新月异的现实下,保证生产的安全相当重要。成都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安全生产工作,着眼建立和完善“四个体系”,实施、规划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安全生产领域依法治理、依法行政取得长足进步。而一旦发生事故如何追责?成都市安监局先后出台安全生产事故警示通报和约谈制度。市检察院、市监察局、市安监局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事故查处问责追究工作联系机制。规范事故调查程序,完善事故立案、现场勘验、问询、证据收集、案卷分析、集体讨论等各环节工作。

    新常态下风险不可怕,在新常态下让潜在的风险早日暴露、可能的短板尽早显现,对于经济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利大于弊。作为四川经济“压舱石”和“顶梁柱”的成都市,已经将应对风险的招数融会贯通,正在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抓好创新驱动、融入“一带一路”为主线,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体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共享,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西部经济中心。 来源: 新华网